第174章 康熙的见识,真不够(2 / 3)

家父是康熙 大司空 3626 字 3个月前

禑暗暗点头,别看寿德是个小人,却深通投靠的精髓。

以禑的权势和地位,寿德其实没啥可送的了。

但是,寿德坚持不懈的来贝勒府坐冷板凳,就是想告诉禑,他有投靠的诚意。

很多牛马不懂,真正的上位者,最在乎的就是诚意。

银子丶美人和土地,重不重要?确实很重要。

这些东西,代表了你的孝敬之心。

但是,想给上位者送这些的人,可以排出几里地去。

财物不能不送,但是,若想获得上位者的真正赏识,仅靠钱财的输送,远远不够!

刚过五月,畅春园里便明发上谕,即将奉皇太后一起启程,去热河行宫避暑。

在没有空调和电扇的当下,盛夏的京城,闷热异常。

客观的说,身上穿着很多衣服的皇帝,确实很容易中暑。

和现代不同,今上召见臣工,君父的威仪肯定不能堕。

即使是三伏天,从康熙到禑,身上至少要穿五件衣衫。

可想而知,这是有多热?

所以呢,每年初夏时节,都要去热河避暑,早就成了固定的行程。

按照旨意里的意思,太子和老八,肯定随行去热河。

老三负责监国,老四和老五一起留在京城里,从旁协助。

实话说,自从禑总管了内务府后,每次去热河的路上,为了争夺各种物资的扯皮现象,已经少了几十倍。

禑按照现代大型商超的套路,派人专门负责采购沿途的蔬菜猪肉等物资,再由专人分散配送。

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一看!

除了康熙和皇太后的需求,很可能随时进行调整之外,别的人都要根据采购物资的总量,进行有计划的分配。

从京城去热河的路上,修了不少座行宫。这些行宫,就是康熙当天夜宿的地方。

照规矩,皇帝出行,必须修筑专用的御道。

这些御道,就和秦驰道一样,实际上,起到了高速公路的作用。

俗话说的好,若想富,先修路。

在康熙经过之后,这些御道也就成了商人们运输货物的捷径。

如今的大清,最重要的两个贸易口岸,一是张家口的对蒙贸易,一是广州的对洋人贸易。

在密云行宫里,康熙用罢晚膳后,也不想太早歇息,就找来张廷玉和禑,拉家常闲聊。

康熙感叹说:「近年来,花银子如流水啊,哪哪都需要银子……」发了一大通牢骚。

张廷玉的心思,异常之缜密,很擅长搞阴谋诡计。但是,固有的农耕见识,束缚了张廷玉的思想,他只会节流,却完全不懂怎样开源?

禑就不同了,很多在现代搞得如火如荼的收费之事,他完全门儿清。

「汗阿玛,以臣儿之见,此去张家口的御道和官道,完全可以派兵设卡收费。」禑胸有成竹的说,「汗阿玛曾经下旨,永不加赋。可是,收过路费,却不是加赋,大可做个试点。」

大清朝的主要税收,就是田赋,所以呢,沉重的负担基本都压到了自耕农的身上。

然而,大清的商税,居然是令人发指的二十抽一,也就是5而已。

说实话,在大清当商人,除了社会地位不高之外,个个活得很滋润。

「朝廷答应过晋商,不多徵税。」康熙有意提醒禑,朝廷打仗就靠晋商的驮队,帮着运输粮草物资了,轻易不能得罪了他们。

客观的说,晋商和大清的勾连,可谓是源远流长了。

早在皇太极在位时期,就有不少只认钱的晋商,在边境守将的支持之下,大肆往辽东贩卖各种战略物资。

「汗阿玛,商税并未多收,但是,过路费却必须交给内务府。」禑拿捏准了康熙的心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