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17章 逻辑谬误(1 / 3)

#二十一个逻辑谬误#

一:认知失调。

视频里出现了葡萄架和一只狐狸。

狐狸紧紧的盯着这些葡萄,他试了一次,太高了,够不到。

又试了一次,还是没够着。

第三次跳起来,砰的摔地上,还是没摘到葡萄。

狐狸起来拍拍屁股说:“哎呀,我真无所谓,那葡萄还没熟呢,酸葡萄谁爱吃。”

这是伊索寓言里的故事,也是“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”的出处。

认知失调指的是:当现实跟期望的不一样,这种欲求不得就会让我们难受。

这时候,大脑就会调整认知,把问题做有利于自己的合理化解释,因为这样可以减轻挫败感。

例如:有人面试失败,他不推理成功的人做对了什么,而是说“这工作也就一般,我要找更好的”,或者是说面试官不公平。

人人都说无奸不商、为富不仁,但人人都想变得有钱。

我们可以一直都做聪明的狐狸,但那样永远都得不到渴望的葡萄。

如果你跟有利于自己的合理化解释自洽了,那这种失调的认知就会阻止我们研究事物的构成要件。

不研究就做不到,做不到又会认知失调,恶性循环。

为什么他面试成功,他谄媚?他不诚实?有没有可能他只是在供需关系中价值比较高呢?

你有进行客观的分析吗?

如何避免认知失调?

在所有想要但没得到的时候,问自己两个问题:

我是不是在找借口来解释我的失败?

自己做到这件事的构成要件是什么?

前者可以避免认知失调,后者思考做成的路径。

大明,嘉靖年间。

天幕上狐狸摔得屁股墩儿的模样还没散去,李时珍捻着胡须忽然一拍大腿。

“嘿!这天幕里说的,不就是民间说的‘癞葡萄’嘛!”

许三多凑过来挠挠头,眼睛瞪得溜圆。

“癞葡萄?是长得像那蹦跶的癞疙宝一样的葡萄?听着就恶心!”

“非也,非也!”李时珍被他逗得笑出了声,摆了摆手,“这‘癞葡萄’可不是葡萄,又名锦荔枝。”

“锦荔枝?”许三多眼睛更亮了,“那是四川产的甜荔枝?“

“俺听说那玩意儿贵得很,比蜂蜜还甜,也不知道俺这辈子能不能尝着。”

“又错咯!”李时珍摇头。

“前元时它还叫红姑娘,你别往水果上想。”

许三多这下是真懵了,手在身上抓来抓去,活像身上爬了虱子。

“又软又甜的柿子?”

看着他抓耳挠腮的模样,李时珍终于忍不住揭了谜底,笑得眼角都皱了。

“都不是!”

“这‘癞葡萄’啊,就是园子里常种的苦瓜。”

见许三多嘴巴张得能塞下鸡蛋,他又补充道,“闽广一带的人,还爱用‘癞苦瓜’形容一种人——自己捞不着好处,就反过来嘴硬说那好处不好。”

“跟这天幕里‘吃不着葡萄嫌葡萄酸’的狐狸,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。”

~~~~~~

二:锚定效应。

锚点本身是一个工具。

描述一件事的时候,加上锚点,就更容易理解。

比如形容某国的人口,它比华夏人口少,少于70亿。

这俩就是锚点。

可以让人对被锚的事物更有概念。

但锚定效应就不太好了。

它指的是人在做判断或者决策的时候,会不自觉的受最开始接触的信息的影响。

最开始的信息就是锚点,然后会以这个锚点为基准,调整后续的判断。

比如销售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