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01章 济公像(2 / 2)

募化,修复被火烧毁的寺院。而且,还经常游访市井,拯危济困,救死扶弱,彰善惩恶。

“这是济公像?不对吧?”柳总皱眉。

这跟她印象中的济公形象相差甚远。

她的印象中,济公应该是:鞋儿破,帽儿破,身上的袈裟破,你笑我 他笑我,一把扇儿破。

“的确是济公像,但有点颠覆了传统的形象,很少见。”楚健说道。

眼前这尊济公木雕像颠覆传统形象,以儒雅文官之姿呈现:头戴方巾,手握长带,目光如炬。

匠人以嶙峋瘦骨传递苦修精神,嘴角似笑非笑凝住"非僧非俗"的神韵,斑驳包浆十分厚重。

造像高32厘米,正襟危坐的济公头戴四方平定巾,身穿宽松的僧服,右手搭于座椅之上,左手握着腰带,腰带系得极高,几乎到了胸前,打结后垂下的长带让造像多了灵动飘逸感。

楚健跟他们讲解,在明朝,丝绸腰带被称作“大带”,使用时系在腰间,多余垂于末端的部分称为“缙绅”;缙绅的长短成为区分身份的重要标志,地位越高,缙绅就越长?。

匠人用夸张手法突出济公的嶙峋瘦骨,是对佛教苦修传统的延续,也是对士大夫“丰肌秀骨”审美范式的颠覆。

“济公的面部尤为精妙:双眉微蹙,眼球凸显,目光如炬;鼻梁高挺如峰,嘴角似笑非笑,额头与嘴角的皱纹将‘非僧非俗’的济公形象凝于方寸之间。

造像既有市井疯癫之态,又透出悲悯众生的禅意。

从造像的后面可以看出济公坐的是明代的经典圈椅。”楚健接着说。

这尊济公像中,有很多明代的元素。

或许也正是如此,被保利的鉴定师鉴定为明代的物件。

“清代的不是比明代的更不值钱吗?”柳总提出一个问题。

这问题,就连王经理也很疑惑,搞不懂。按理说,古董这东西,时间越久、越老、越值钱。

“那得看雕琢它的人是谁了。像字画,近代张大千的画作比大部分古代画家的作品都要珍贵。”楚健笑道。

这么一说,柳总和王经理都懂了。

“所以这是名家雕琢的?不知道是哪位名家。”王经理忍不住好奇问道。

他对自己公司的鉴定师也有点无语,鉴定得太不细心了吧?差点错过了好东西,给公司造成损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