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4章 元熙帝:改革军制,培养新军(3 / 4)

“王爱卿,朕听闻内阁中提议边境与西南诸地募训、调度兵卒之权,以抗击金人和西南流寇。此事,你如何看?” 元熙帝沉声道。

听着元熙帝的话语,思绪不禁飘向了后世。

想起明朝灭亡之时,亦有官员提出类似建议,然崇祯帝未予采纳。

而到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,此策得以推行,其结果后世人皆知。

思考再三,王睿上前一步,恭敬地说道:“陛下,此策利弊参半。如今朝廷财政糜烂,钱粮匮乏,若暂时授予地方州县乡绅团练募兵之权,而朝廷不过问,或许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不利的局势。但臣亦担忧,此举恐带来诸多隐患。”

接着,王睿继续道:“陛下,若论士绅募兵,虽可在短时间内集结一定兵力,然其弊端不可忽视。士绅多以自身利益为重,募兵之后,或拥兵自重,与朝廷分庭抗礼;或与地方势力勾结,鱼肉百姓。”

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直贯穿历朝历代,当中央做出这种妥协,就代表是向地方实力低头。一旦权力下放,犹如泼出去的水,难以收回。

后世的湘军和淮军就是典型的例子。

元熙帝微微点头,道:“王爱卿所言极是。崔尚书献出此策的时候,同样阐述兵卒之权不可轻易授予地方州县,建议朕三思而后行。”

州县官府募兵,虽可稍遏东虏。

州县官府在地方上有一定的管理能力,募兵之后,可进行统一调度,对东虏形成一定的抵抗。

然而,州县官府募兵对官员素质要求极高。

若官员清正廉洁、有勇有谋,则可将募兵之事办好,为国家抵御外敌。

但若官员贪污腐败、无能懦弱,则募兵之事不但不能成功,反而会成为百姓之灾难。

而且,州县官府募兵牵一发动全身,募兵之事涉及到财政、粮草、训练等诸多方面,稍有不慎,便会引发一系列问题。”

元熙帝哪里是与自己单独聊呀,不过是多找个人阐述想法,集思广益而已。

元熙帝率先开口道:“王爱卿,对于州县募兵一事,你有何见解?”

州县招募勇士抵抗,一时半会或许能阻碍流寇和金人攻势,但总体来看,难以扭转颓废之势。

大周的几十万军队和金人和流寇作战,非但讨不了好处,反而被打个接连退避三舍。

乡勇欺负普通人还可,连官军都怕的金人与流寇,战果先不讲,上去和别人打架算是不错了。

王睿接着说道:“彼等于县乡之地,势力盘根错节,若得了募兵之权,必将愈发一手遮天,为祸地方。长此以往,恐成土皇帝之势,朝廷威信不明,政令不通。”

继续阅读

元熙帝听后,长叹一声,说道:“看来此计策后患无穷。朕不过想着当今朝廷面临的困境,尽可能为百姓分忧,少受一些贼人祸乱。”

王睿看着元熙帝,心中感慨万千,知道元熙帝对这个念头是心动的。

王睿听后,心中也是有些无奈。

作为一个臣子,自然无法站在帝王的角度去审视这些问题,但对于元熙帝的苦衷和难处,他多少还是能够理解一些的。

元熙帝已经登基,但实际上太上皇在位的时候,这位新帝并没有什么实权。

太上皇在三年前才驾崩,在此之前一直暗中操纵着朝政。

直到太上皇离世之后,元熙帝才真正的松了一口气。

大周已经陷入了困境,元熙帝接手的完全就是一个烂摊子。

元熙帝想要尽快让大周的军力重新焕发生机,但又担心自己的行为会受到后世史官的谴责,背负千古骂名。

元熙帝感慨道:“王爱卿,今日你来回奔波,着实辛苦了。如今天色已晚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