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零六十一章 超脱循环(1 / 6)

黎牙实在大明,多次用友邦惊诧为大明纠错,除了广为人知的笑话、高道德劣势和泰西封建论外,黎牙实还经常撰写奏疏,以一个泰西夷人视角,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。

李佑恭觉得大明不应该失去这样的纠错能力,可黎牙实这么一走,真的很难,换个人来到大明,达不到效果。

比如沙阿买买提,在大明生活了这么多年,沙阿买买提的作风做派,依旧是一个贵族做派,而非黎牙实完全变成了大明的士大夫。

而伽利略、开普勒之流,又不太擅长政治,他们一心钻研人类认知边界和万物无穷之理,对政治有一种事不关己的冷漠,不愿意过多的接触,和院长朱载堉的风格很像。

在丁亥学制之前,大明有一个困境,那就是学者和官员的身份是一个整体。

格物院的成立,让学者可以选择单纯的做一个学者,但依旧没有明确的界限,直到丁亥学制之后,学者和官员之间的界限,才真正变得清晰了起来。

显然,伽利略、开普勒、开普勒的恩师迈克尔等等,都是纯粹的学者,他们对于大明政治,忌讳莫深,不敢参与其中。

“朕就是强行把他留下,他只会变成个疯子不是吗?”朱翊钧摇头说道,李佑恭想把黎牙实留下来,这个想法朱翊钧也想过,但没用。

黎牙实的心已经飞回了泰西,要把光明和圣火带回泰西,黎牙实也想要有一个极致的落幕,不想在死的时候懊悔不已,这已经成了足以让他发疯的执念。

“那就再想想办法吧。”李佑恭想了想只能无奈的说道。

陛下不肯留,是因为留下也没有用,这样的人,只能慢慢去寻找了,至于那个看《道藏》的利玛窦,李佑恭觉得这个人不大行。

利玛窦到大明是要传教的,而且他还要传天主教,不是大光明教,还不如让他继续看道藏。

皇帝准奏的时候,黎牙实在完成自己最后的一本大明著作,《论中国》。

这是他在大明的最后一本书,他不想再局限在大明一朝一代去讨论了,那样有些狭隘了。

他站在了一个泰西人的视角,写下了这篇文章,讨论的是中国,这是他留给大明最后的礼物,希望能够给大明带来一些帮助。

这次回去的凶险,黎牙实一清二楚,他可能死在滔天巨浪中、死在风暴中、死在瘟疫中,死在孤寂中,或者顺利抵达法兰西,而后死于亨利四世,那个雄狮般君主的剑下。

但黎牙实不后悔,人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,死亡是一场极致的落幕,未尝不是对人间最好的告别。

黎牙实这本著作,已经到了最后收尾的阶段,他在最后的部分,犹豫了许久才写道:

英明无比的大明皇帝,带领大明走向了再次伟大,他如此的心怀天下,而且坚毅如同磐石,即便是千锤百炼,依旧无法挫伤他的意志分毫,以至于贱儒们最常用的手段,让失望累积成绝望,最终因为绝望而怠惰的阴谋,彻底失效。

这是贱儒们管用的伎俩,但伎俩终究只是伎俩,对圣君毫无用处。

但我在离开之前,必须要说:大明皇帝对穷民苦力毫无保留的偏袒,可能会引发一场恐怖的、波及整个大明的风波。

分歧在加剧,沉浸在为民做主这种叙事之中的大明皇帝,会理所当然的把肉食者的意见,当成是一种执政过程的杂音,这种不重视、不在意、不理会,终究会让分歧继续加剧。

穷民苦力面对乡贤缙绅、势要豪右、富商巨贾、贪官污吏等等肉食者的朘剥,是十分无力的,他们总是希望有一个青天大老爷为他们做主,当真的有个青天大老爷的时候,穷民苦力自然会围绕在陛下身边,对这些肉食者发动进攻。

就像从数千年以来,穷民苦力在走投无路之后的选择一样。

分歧加剧了撕裂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