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七章 凡有所见(1 / 4)

超越之始 Orlog. 4978 字 2021-11-14

熟悉的黑暗。

无远弗届,非思非想。

明明是什么也看不见的地方,空空荡荡的感触,却莫名带着一股奇异的安宁感。

有人似乎又听到了难言的声音。

就像是从空空的山谷间传来的回响,亦或千百人的窃窃私语,又仿佛寺庙里那口黄铜大钟在雨天时敲响的沉重长鸣,透着重重叠叠的余音,清晰而模糊。

首先,关于所谓的“多元宇宙”,你需要明白的是,什么是“世界”?

“世界”,自然不是一个由单独行星上诞生的碳基生命用于定义母星的概念。世界,是一个非限定认知体系下涵盖的一切信息。

“世界”是由“存在”构成的,“存在”由“信息”定义,“信息”因其独特的“差异”而生成。

黑暗就像一块看不到边际的幕布,任由顽童信手涂鸦。

对于你自己所生活的这个宇宙,这个世界,我想你至少应该已经有着一定的了解,即便那未必完全正确。

一个小小的白色球体无声无息地落入手中,不重不轻,硬质的外壳按上去没有丝毫的形变。

那个声音毫无波动,继续讲述着。

所谓的存在,就是信息的表象。比如你手中的这一枚小球,现在,有一枚和它材质外形完全一致,大小,质量,各方面表征信息均相同的球体出现了,

又是一枚球体落在了他的手掌上,前后的两颗球,手感似乎没有什么不同。

所以仔细想想,如果现在用后来的这颗球,去替换掉先出现的这颗球体在时空中的坐标,那么,它们又有什么区别呢?

“……不知道。”

答案是,没有区别。因为在你当前所能够观察到的层面上,无论是宏观上的外观,重量,微观上的构成,分子的数量,微粒的位置,乃至于球体质量对于时空的微小影响……这些由它们两颗球各自所体现的出“信息”,其实都没有差别。

决定一个事物存在的,是它自身的信息特征。一座山峰的历史地质条件是信息,一颗粒子自转的角动量也是信息。正是“信息”之间的差异,区分出了不同的“存在”。假如这个宇宙在最初的原点上并未爆炸,即是推动万象演化的“第一因”没有出现,那么一切都不会产生差异,时间对于它而言就没有意义。一切后来划分出的这些事物都将不再“存在”,因为组成它们的信息特征也从来没有出现过。

质量等于能量,能量同为信息,信息演绎存在。包括这个世界本身,就是信息的堆积物。

很突兀的,一道淡淡的光芒在黑暗中流淌了起来,却并没有多少刺眼的感觉,带着深邃的帷幕微微一亮,就像一面打磨过的镜子,在表面上映射出动态的影像。

给人以微妙熟悉感的简朴滑稽画风。

那是一只看起来很眼熟的褐黄色老鼠,正被一只同样令人颇为眼熟的,如人一般大笑着的蓝灰色大猫捆在一只烟花式外形的火箭筒上!

双足人立而起的猫单“手”捂住自己的耳朵,已然坏笑着将一根点燃的火柴伸向了火箭筒的引信!

信息是多元化,多相态,多层次的。受限于思维模式,感官局限,有很多的信息你仅仅能够看到其片面,就像对于一个完整球体,你的视觉却只能发现它的一个截面那样的残缺。更有甚者,你根本无法观测到它的影响。

就像车库里的那条喷火龙,没有人能够确定它是否真的存在,因为观察不到任何它存在的信息,就无法证明这一点。

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不存在。

不同的世界,不同的宇宙也是如此,它们各自的“信息”,存在于不同的概念,不同的形式,不同的维度,存在于或许千差万别的非相交层面上。举个例子,就像你在网站上所观看的动画片,对于你而言,那只是一段平面上演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