围内的讨论热度已经超出预期,尤其是几组技术对比物料,成了各大科技媒体的头条,《自然》杂志的官网都给了专题报道。“
谭越示意吴工坐下,陈晔适时端来新沏的龙井,茶雾在两人之间氤氲开来,带着雨前龙井特有的清香。
“具体说说。“
他端起茶杯,看着茶叶在水中缓缓舒展,像在欣赏一场微型的宇宙诞生,茶梗在沸水中缓缓直立,形成奇特的景观。
“先说国内。“
吴工翻开第一份报告,上面贴着国内各大媒体的报道截图,剪裁得整整齐齐。
“社交平台上,#华国科幻的硬核浪漫#话题阅读量突破八亿,有网友翻出三年前我们技术员在海外学习的照片,说这是'最动人的逆袭故事',那张照片里,咱们的人蹲在人家工作室的角落,手里捧着笔记本电脑,屏幕上是特效软件的界面。“
他顿了顿,翻过一页,语气里添了几分兴奋:“海外的反响更出乎意料。”
“北美最大的科技博客用'震撼'形容我们的特效进步,还特意对比了三年前他们对华国科幻的评价——从'模仿者'到'创新者',这个转变只用了三年。”
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“欧洲那边,几家天文期刊主动联系我们,说要给我们的技术团队做专访。“
谭越的指尖在“欧洲航天局官网转发“的字样上停顿,那里附着一张截图,航天局的官方账号用中英双语写道:“艺术与科学的完美融合,向璀璨团队致敬。“
他想起去年派去欧洲学习的技术员回来时说的话。
“他们总觉得我们做不出严谨的科幻,那就用数据打他们的脸。“
那位技术员带回的三十多 G的观测数据,如今都成了电影里行星运动的参考依据。
“更有意思的是东南亚市场。“
吴工笑着抽出一份图表,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着各国的讨论热点,红色代表科学设定,蓝色代表情感线。
“派去那边学习过的小林果然没说错,当地观众特别喜欢电影里的家庭线,'给未来写封信'的活动参与量已经突破五十万,好多家长带着孩子去天文馆参加我们的联动活动,说'这是最有意义的周末'。
吉隆坡的天文馆馆长还发来了视频,孩子们在我们做的星图模型前画画,画的都是自己想象中的外星家园。“
他忽然想起什么,从公文包里掏出个 U盘,金属外壳上印着璀璨娱乐的 logo:“对了,技术组做的太空站模型在海外博物馆展出后,成了网红打卡点。这是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发来的现场视频。“
吴工把 U盘插在电脑上,屏幕上立刻出现了排队参观的人群,队伍从展厅一直蜿蜒到博物馆大厅,镜头拉近,能看到模型旁的解说牌上写着“华国璀璨娱乐独立制作“。
下面还附着一行小字:“从学习到创新,用细节诠释星际梦想。“
模型的太阳能板上,每一片电池片都按 1:100的比例还原,连角度都参照了国际空间站的真实数据。
谭越看着视频里不同肤色的孩子趴在展柜前惊叹的样子,眼底泛起柔和的光。
“让道具组再做几个模型,“他忽然开口,声音里带着难得的轻快,“送给那些合作的博物馆,就当是我们对科普事业的一点贡献。模型底座上要刻上制作团队的名字,那些熬夜打磨细节的工匠们,值得被记住。“
吴工连忙记下,笔尖在笔记本上划出急促的线条,墨水在纸面晕开细小的墨团:“还有个好消息,海外几家流媒体平台主动来谈合作,想购买电影的点播权,报价比我们预期的高了三成。他们说,光是现在的讨论热度,就已经能保证回本了,还承诺给我们独立的推荐位。“
“不急着签。“
谭越放